民粹主义(英文名:populism),[1]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思潮和社会运动,[2]没有统一的定义,[4]意指平民论者所拥护的政治与经济理念,该理念拥护平民掌控政治,反对精英或贵族主导政治。[3] 民粹主义自19世纪末出现,先后出现了三次浪潮。民粹主义起源于19世纪下半叶的俄国和北美。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从西欧到南美,从西亚到北非,民粹主义在世界各地风起云涌,成为世界性现象。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世界性的民粹主义运动再度兴起。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民粹主义有愈演愈烈之势,尤其是在东欧和北美。借助互联网的技术加持,民粹主义发展演变为网络民粹主义,以抗争性舆论、暴力性语言、极端化情绪为主要形态。[2]2016年,特朗普胜选之前,民粹主义的产生条件已在美国成熟,并且经过特朗普四年的执政,美国选民在身份维度的民粹程度呈现愈演愈烈的态势。[5]
民粹主义的基本理论包括: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把平民化和大众化作为所有政治运动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终来源;依靠平民大众对社会进行激进改革,并把普通群众当作政治改革的唯一决定性力量;通过强调诸如平民的统一、全民公决、人民的创制权等民粹主义价值,对平民大众从整体上实施有效的控制和操纵。民粹主义可以划分为四大类:政治左翼民粹主义、政治右翼民粹主义、经济左翼民粹主义、经济右翼民粹主义。[6]当代民粹主义的特征主要有平民化、极端化、批判性、合法性等,进入网络时代后,民粹主义又同时具有自我陶醉型、怨念深重型、逻辑混乱型、茫然无措型等群体倾向表现及观点的极端性、情感的煽动性、群体的模糊性、传播的发散性、目标的恒久型等特征。[6][3][7]代表性政党有法国国民联盟、德国另择党、意大利“五星运动”党等。[8] 民粹主义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它强调平民大众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它把平民群众的愿望、需要、情绪等当作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肯定平民大众的首创精神。[4]但另一方面,民粹主义抹杀精英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应有作用,它强调对大众情绪和意愿的绝对顺从,哪怕这种情绪和意愿从长远看明显不利于社会进步时也坚持这种极端平民化的主张,它常常通过大众的普遍动员而对全部群众实施高度集中的操纵和控制。因而,从社会发展和平民大众的长远利益看,它又有着消极的意义。[9] 词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