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迨

苏轼的次子
苏迨(1070—1126年),初名叔寄、竺僧,又名苏昺、苏炳、苏鼎,字仲豫,眉州眉山县(今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人,是北宋时期的大臣、文学家苏轼的次子,母亲是王闰之(王季章)。[1][2][3][4][5]
苏迨生于1070年,先天体弱,四岁前不能走路,直到苏轼让其拜杭州天竺寺辩才为师并剃度摩顶,在辩才的祝祷及医治下,他逐渐能正常行走。苏迨求学时与游师雄投张载门下是张载高足弟子,《关学编》称其“师张载横渠最久”,他以倡明关学为己任,张载将《正蒙》授之,他于1087年编为十七篇传世。元祐初年,苏迨迎娶欧阳修孙女欧阳氏,1093年欧阳氏病逝,后续娶欧阳氏七妹并育有一子苏篑。1093年,苏迨以苏昺之名出任饶州太常博士,主管祭祀等事务。哲宗元祐中,他因苏轼关系任承务郎,1094年以苏鼎之名考中进士,授朝汉大夫,后因谏元祐学术被贬广东,徽宗政和间任武昌管库。由于苏迨对仕途并无太大兴趣,因此后来选择帮助大哲学家张载整理文献、著书立说。晚年,他乐居番禺韦涌南边坊,过着平淡而宁静的生活。靖康元年(1126年),苏迨去世,享年57岁。苏迨生平著有《正蒙序》《洛阳论议》等作品。[1][4][5][6][7]

家庭关系

父亲:苏轼
母亲:王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