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量是天文学和物理宇宙学中的一个术语,指恒星内部除氢和氦外其他化学元素的比例。这一概念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金属”不同,在宇宙中,氢和氦占据了绝大部分,因此天文学家将所有更重的元素统称为金属。金属量的变化反映了恒星的年龄信息。宇宙初期主要由氢原子构成,通过太初核合成产生了大量氦和微量锂。最早的恒星,即第三星族星,不含任何金属。这些恒星质量极大,短时间内通过核合成生产了周期表中比铁轻的元素,随后通过超新星爆发将其散播到宇宙中。尽管尚未直接观测到第三星族星,但它们存在于主流的宇宙起源模型中。随着一代代恒星的诞生和死亡,金属量不断增加。最年轻的恒星,如太阳,属于第一星族星,具有最高的金属量。银河系中央的金属量最高,向外围逐渐降低。大型星系相对于小型星系拥有更高金属量。围绕银河系的两个小不规则星系,大麦哲伦星系的金属量约为银河系的40%,小麦哲伦星系的金属量约为银河系的10%。
理论
金属量可能是判断天体年龄的重要线索。据大霹雳理论,宇宙最初几乎全部由氢原子组成,通过太初核合成形成了大量氦和微量锂。第一批恒星,即第三星族星,完全没有金属。这些恒星质量异常庞大,生命周期短暂,通过核合成生产了周期表中比铁轻的元素,随后通过超新星爆发将其散播到宇宙中。尽管尚未直接观测到第三星族星,但它们存在于主流的宇宙起源模型中。新一代恒星在前一代恒星死亡释放的物质中形成,其中最古老的恒星,即第二星族星,含有极少的金属。后续几代恒星在前几代恒星生产的富含金属的尘埃中诞生,金属含量逐渐增加。当这些恒星死亡时,它们通过行星状星云或超新星将更多的金属返回到星际介质中,使得新生恒星的金属含量更加丰富。最年轻的恒星,包括我们自己的太阳,属于第一星族星,具有最高的金属量。
分布规律
在整个银河系中,金属量呈现出从银心向外逐渐减少的趋势。这与恒星密度有关:星系中心的恒星密度较高,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金属回归到星际介质中,成为新恒星的原材料。同样,较大星系的金属量普遍高于较小星系。以环绕银河系的两个不规则星系为例,大麦哲伦星系的金属量约占银河系的40%,而小麦哲伦星系的金属量仅占约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