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氓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图书
《中国流氓史》是一部系统研究民国以前流氓群体及其活动的历史专著。流氓,历来就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什么是流氓?流氓的称呼出现于何时?在历史上流氓都有过哪些名目?流氓究竟从事一些什么活动?流氓的手段又有哪些?流氓与社会各阶层的关系如何?流氓的社会影响?等等。

作者简介

陈宝良,1963年生,浙江绍兴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硕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博士。曾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现任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理事。著有《悄悄散去的幕纱——明代文化历程新说》(1988年)、《中国流氓史》(1993年,韩文版2001年)、《中国的社与会》(1996年,台湾繁体字版,1998年)、《飘摇的传统——明代城市生活长卷》(1996年,2006年再版)、《明末清初的耶稣会士》(台湾繁体字版,2001年)、《明代社会生活史》(2004年,2006年再版)、《明代儒学生员与地方社会》(2005年)、《中国风俗通史·明代卷》(2005年)等专著,并在中国大陆《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光明日报》(史学版)、《史学月刊》,台湾《汉学研究》、《中国文哲研究通讯》、《淡江史学》,香港《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明清史集刊》,日本《明代史研究》,新加坡《源》等报刊发表明清史学术论文数十篇。所写专著在中国大陆《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文汇读书周报》、《中国史研究动态》、台湾《明代研究》、《明代研究通讯》、香港文汇报》、法国《汉学文献评论》、日本《明代史研究》、韩国《东亚日报》、《朝鲜日报》等均有书评或简介,并被海内外一些知名大学列为学生指定参考书;所撰论文,为中国大陆《中国史研究动态》、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明清史》、《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法国《汉学文献评论》全文或摘要转载。所著《明代社会生活史》,被《中华读书报》评为“2004年度十大社科图书”,并入围“首届华文传媒图书大奖”(历史传记类)。[1]

作品目录

绪论
一、流氓的定义与称谓的变迁
二、流氓与游民的区别及联系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惰民与游侠
一、惰民与闲民
二、战国游侠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恶少年
一、概说
二、闾巷少年
三、秦汉游侠
-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无赖
一、概说
二、无赖少年与轻侠
第四章 隋唐时期的坊市恶少与市井凶豪
一、概说
二、坊市恶少
三、闲子与妙客
-
第五章 宋代的破落户与捣子
一、概说
二、讼鬼与“业觜社”
三、“十虎”、“阎罗”与地方豪横
四、浮浪人、闲人与“没命社”
第六章 元代的无籍之徒
一、无徒与无籍之徒
二、豪民、衙内与闲人
第七章 明代的光棍与喇唬
一、逸民、喇唬与光棍、把棍
二、打行与青手
三、衙[]、讼棍与访行
四、闲汉、帮闲与老白赏
五、秦淮健儿与莠民
六、神棍:僧道的无赖化
七、豪强大猾与流氓
八、秀才闹事及其无赖化
九、太监与流氓
-
第八章 清代的无赖棍徒
一、概说
二、大猾与豪强
三、流氓的种类:各色棍徒
四、北京的流氓
五、天津的“混混儿”
六、上海的“白相人”
七、清代其他地域性流氓
-
第九章 流氓手段举隅
一、欺骗
二、讹诈
三、打斗
四、抢掠
第十章 流氓活动与中国社会
一、流氓团伙与组织的形成
二、政治参与及政治的流氓化
三、把持或垄断经济
四、军兵的流氓化
五、参与文化活动
六、流氓与地方社会
余论
一、扰乱社会
二、行侠仗义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再版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