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抗战

中国军民在长城沿线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
长城抗战是在1933年3月到1933年5月,中国军民在长城沿线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是一场反侵略斗争。[1][2][3]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东北三省,随即向华北地区扩张,并事先向热河地区调兵。1933年1月1日,日本关东军进攻山海关,中国守军消极抵抗,日军迅速占领热河大部分地区。国民政府决定利用长城险峻地势,令中国守军死守独石口、古北口、喜峰口、冷口等据点,阻止日军继续深入。3月4日,承德沦陷后,日军先后向古北口、喜峰口、冷口等据点发起攻击,中国守军发起反击,长城抗战爆发。日军迅速占领古北口关口;喜峰口在宋哲元旅的指挥下一度成焦灼状态;冷口阵地几经争夺,最终于4月11日被日军占领。中国失去冷口阵地后,日军乘胜追击,发动了针对长城沿线的全面进攻,最终于4月28日突破中国守军在长城的防守据点,中国守军因兵力悬殊,逐步被逼退至顺义、宁河地区。国民政府鉴于形势,被迫向日军求和,双方于5月30日在塘沽签订《塘沽协定》,长城抗战正式结束。[1][2][3][4]
长城抗战结束后,日军自此在在长城各据口设置有利据点,对华北地区形成巨大威胁。长城抗战中,中国军队一共投入了约20余万人,日本关东军,一共约8万人(其中包含3万伪军)。中国军队伤亡约4万人,而日本军队,根据他们自己公布的数字,是2600余人。这场抗战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规模最大的、时间最长的一次武力交锋,虽然中国战败,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震慑了日军的嚣张气焰。[1][2][4]

战前态势

中国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