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亏

咚咚亏
“咚咚亏”,亦作“咚咚奎”[1][2][3],在土家族文化中有多重含义:它既是土家族的一种古老的吹管乐器,也是这种乐器演奏的曲牌名称,同时还可以作为唱词中的衬词。

历史传说

咚咚亏的历史较为悠久。据传,秦始皇修建长城期间,一位名叫巴涅的土家族青年被抓走。他的妻子冬冬在他离开不久后生下了孩子,却遭受了婆婆的虐待。冬冬日复一日地期盼丈夫能早日回家,每天都会登上山顶眺望,然而始终未能见到巴涅的身影。为了抒发内心的情感,冬冬采集了一根竹子制成笛子,通过吹奏来寄托对巴涅的思念。尽管最终冬冬因悲伤过度去世,仍未等到巴涅归来的消息。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冬冬,也开始模仿她的调子吹奏竹笛,并将冬冬制作的笛子命名为“咚咚亏”。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表明,咚咚亏是由土家族女性创造的乐器,至今仍然受到土家族女性和儿童的喜爱。

形制结构

咚咚亏是一种由竹子制成的单簧气鸣乐器,土家语称之为“早古得”,也有“呆呆哩”的别称。主要流行于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龙山、桑植保靖、永顺地区以及湖北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鹤峰等地。通常使用首端带有竹节的细竹管制作,长度和直径会有所差异,常见尺寸为管长约15至20厘米,尾端内径约为0.8至1厘米。在管身正面,距离竹节1厘米的位置,会雕刻出一枚竹制簧片,簧片长度一般为1.2至2厘米,宽度则在0.3至0.6厘米之间,簧根与竹节相连,簧舌向下。此外,管身上还设有三个或四个方形按音孔,靠近尾端还有一个出音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