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足类

节肢动物门甲壳亚门桡足亚纲动物
桡足类(Copepoda),为甲壳亚门、桡足亚纲中的低等甲壳动物。[4][2]桡足类,约有10目130科13000种,其中约有2800种生活在淡水,其他均为海生。[5]一般长1~4毫米,由16~17个体节组成,由于愈合,一般不超过11节。身体分为前体部和后体部,其间有一活动关节。前体部较为宽大,包括头部和胸部。头部一般由6个头节与第一胸节(或第一、二胸节)愈合而成。[2]
大部分桡足类生活在海洋中,也有一些生长在咸淡水中,还有不少种类生活在各种各样类型的淡水中,如湖泊、水库、河流、池塘、沟渠及沼泽里,甚至在地下水中也有大量种类分布。尚有少数种类生活于热带植物的叶腋或石面苔藓植物丛的水体中。[3]
桡足类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在浮游动物中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是水域食物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些可作为某些鱼类或无脊椎动物的良好食料;有些种类可吞噬鱼卵和鱼苗,为鱼苗的敌害;还有一些种类是寄生蠕虫的中间宿主,成为寄生虫病的传播媒介。[3]

分类

桡足类,约有10目130科13000种,其中约有2800种生活在淡水,其他均为海生。[5]颚足纲由桡足类等合并组成。根据Martin和Davis(2001)意见,可将颚足纲分为6个亚纲,其中就有桡足亚纲(Copepoda)。有一类是由德国动物学家Hensenin在北海发现,并将其归入桡足类。此后Hansen(1899)进行了详细描述,并将其命名为“Y-幼体”,也被称为“Hensen幼体”。显著特征是有一片较大头盾,表面为网络状的刻面,故名。幼体包括5期无节幼体和1期金星幼体,金星幼体与蔓足类金星幼体相似。[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