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鸿一

唐代画家、诗人
卢鸿一(?一740年前后),唐代画家、诗人,著名隐士。卢鸿一字浩然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县东北)人,徙居洛阳,后隐居嵩山(今登封市)。卢鸿一擅长籀、篆、楷、隶多种书法,以及描绘山、水、石、树,得平远之趣。[2]据史书记载,713年,唐玄宗选用贤士,以勉励天下,派遣使者备礼邀请卢鸿一出山,但卢鸿一始终不肯。过了五年,玄宗再次下诏,称赞“鸿有泰一之道,中庸之德,钩深诣微,确乎自高”(《新唐书、隐逸传》),恳切希望卢鸿一能出山赴任,以满足他的心愿。卢鸿一盛情难却,应召来到东都洛阳,谒见玄宗,不肯下拜。宰相很不明白,派人询问缘故。卢鸿一答道:“忠信之人不讲究这些礼节,我敢以忠信进见!”玄宗闻知后,就另升内殿,设宴款待,当场授他做谏议大夫。卢鸿一还是坚决辞谢。玄宗为了保全他的节操,不降低他的志向,就赐他一身隐居服,一所草堂,让他带官归山,每年可得到粮米一百石、布绢五十匹。而且还使他随时记下朝廷的得失,直接把状子交给玄宗。一些府县的官员也常常到他家拜访。[3]卢鸿一回山后,广开门户,召聚五百弟子讲学,直到去世。卢鸿一自绘的《草堂十志图》,被收录于《故宫名画三百种》。《全唐诗》录存其骚体诗十首,名《嵩山十志》,为描写嵩山十景、歌咏自己的隐逸生活之作。[4]

人物经历

卢鸿一原籍唐朝范阳郡人,后迁居洛阳,他的大篆、小篆、楷书、隶书凡见过的人,都大加称赞。卢鸿一渐渐长大后,学识也逐渐渊博了,社会知识丰富了,其想法也就不同了。父母亲友都劝他去从政做官,可他却跟父母说,他要到中岳嵩山去隐居,像古代的隐土那样去生活。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唐玄宗派使者带着厚礼,两次到嵩山去征召他人京任职,他都借故没有应聘。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唐玄宗又一次下诏书征召卢鸿一,诏书中写道:“朕才疏德薄,忝居天子之位。曾经为道家风气的长期衰落、淳朴的社会风俗没得到恢复而感到遗憾。常常翘首向往社会贤达,希望听到太上老君的遗教。因为您心存美德,通晓真理,造诣精深,穷尽道家无为之道,实践儒家中庸之德。道德确实高尚,可以和古人相媲美。不久前,朕曾两次发下诏书,征召您进京人朝,可是您每次都借故推托,拒绝应聘,违背诏命,不肯前来。朕殷切地盼望着,到今天已经有几年了。您一直保持着素食隐居的节操,但是却失去了考父恭敬君主的美名。你不肯入朝从政,难道是朝政与您的志趣不一致吗f您纵情林下,怎能重返社会呢j礼教中的最大人伦关系,就是君臣之间的大义,这是不可废弃的。现在东都离您很近,往返并不困难。特令使臣带着礼品,重新宣布朕的这个旨意。想来您会有所悔悟,改变操守,入朝应聘,以不负朕的期望。”唐玄宗那措词热烈而又严厉的诏书,无异于强制卢鸿一进京。迫于压力,他只好随同使者进京。唐玄宗批准卢鸿一长期在山林中隐居后,还赐给他隐土服装一套和草堂一座。并命令州县每年供给他粮米一百石、绢帛五十匹,以充当他的生活之资,自此之后,卢鸿一又回到了嵩山山林中。卢鸿一对朝政的得失,仍上奏皇上,并阐述自己的见解和建议。他人在山林,仍心忧天下,直到去世。卢鸿一去世之后,其子将草堂舍为寺院,改为“卢崖寺”。宋人为纪念这位饱学之士在嵩山鸡鸣峰下(现在的北高庄村)建有“下卢鸿草堂”,明代以后改为“卢崖寺”。古代的文人骚客写卢崖瀑布的诗文颇多,元代诗人杨奂游历卢崖瀑布后作《卢崖》一诗:“避名名自在,身瘠道还腴。未到千年后,空崖已姓卢。”明代登封知县侯泰曾作《卢崖》诗云:“卢崖甲太室,胜概自天成。泉挂珍珠箔,山围碧玉屏。”明代诗人高出的《卢崖瀑布》最为有名:“太室东来第几峰,孤崖侧削半芙蓉。为看瀑布三千尺,直透春云一万重。”
卢鸿一的绘画作品,主要是反映他清闲自得的隐居生活。他的《草堂十志(嵩山十景)图》,包括草堂、倒景台、樾馆、云锦淙、期仙磴、涤烦矶、洞玄室、金壁潭等十景,谓之"玄居十志",每幅之前各书景名并题咏,讴歌自然,赞美隐逸的生活。
卢鸿一《草堂十志图》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