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穆公(公元前649年-公元前606年),原名郑兰,别名公子兰、郑伯兰,郑文公的庶子,春秋时期郑国第十一任君主。[1][2][3]
郑穆公的父亲郑文公因太子华的夺位阴谋,杀害了太子华及其同母弟公子藏,并驱逐了其他的儿子,其中包括公子兰,公子兰逃亡到了晋国。公子兰自此便一直在晋国长大,并成为了晋国的大夫,深得晋文公的喜欢。公元前630年,郑文公三十九年,晋文公起兵讨伐郑国,并希望公子兰作为先导。然而,公子兰因不忘宗国而拒绝。最终,晋文公提出要求郑国立公子兰为太子作为讲和条件。于是,公子兰被迎回郑国,立为太子。公元前628年,郑文公去世,公子兰即位,是为郑穆公。郑穆公在位期间,郑国夹在晋国和楚国 之间艰难生存。公元前606年,郑穆公去世后,谥号为穆。[4][5][6][7] 人物生平
立为太子
公子兰的父亲郑文公原有三位夫人,生了五个儿子,但是其宠妾很多,庶子成群。后来,郑文公的嫡夫人陈妫[guī]去世,陈妫所生之子太子华失去了郑文公的宠爱和支持,恐怕失去太子之位,便产生了夺取君位的思想。郑文公得知太子华欲夺君位的阴谋,便杀了太子华和太子华同母弟公子藏;又怕众多的儿子生乱夺权,便又杀了几个儿子,剩下的儿子都赶出郑国,其中公子兰逃亡到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