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诵(?[a]~前1021年)[4][1][b],姬姓,名诵,谥号周成王,岐周(今陕西省岐山县)人。周朝第二位君主,周武王姬发的儿子,太师姜子牙的外孙,母亲为王后邑姜。[2][1] 周武王在克殷商、建立周朝后不久就去世,其子姬诵继位,年号成王元年(前1058年)。[b]姬诵继位之初,年纪尚幼,由叔父周公旦摄政。周公摄政之初,管、蔡等诸侯联合商纣王之子武庚发动了三监之乱,周公历时三年,于成王三年(前1056年)将三监之乱平定[3]。三监之乱平定后,为团结天下诸侯,巩固天子权威,姬诵于成王四年(前1055年)汇集四方诸侯举行了岐阳之盟,并在成王五年(前1054年)营造新都洛邑。周公摄政七年,于成王七年(前1052年)还政姬诵,姬诵在次年完成亲政大礼。[3][5][1] 成王在位时期,政治上改革内外服制度,分封诸侯;对内推行周公“以德慎罚”的主张,务从节俭,用以缓和阶级矛盾;军事上征伐东夷四国即商奄、徐戎、淮夷、商盖,巩固周王朝的统治;经济上通过营建洛邑发展农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文化上任命周公制定礼乐制度。[6][7][8][9][10] 公元前1022年,成王因病驾崩,在位37年。姬诵逝世后,其儿子姬钊继位,即周康王。姬诵及儿子姬钊在位期间,社会安定、百姓和睦,史称“成康之治”。[2][5][1]唐初宰相房玄龄评价其“刑措不用,流声洋溢”。学者刘光胜认为,周成王姬诵身上彰显着周人走向盛世的实干精神与政治自觉。[11][12]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