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棠村

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下辖村
上甘棠村[2]是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下辖村,[3]中国历史文化名村,[4]位于江永县城西南25公里处,与阳朔相距120公里,与桂林相距160公里,省道325线从上甘棠村1公里处经过,穿龙虎关与阳朔、桂林相接。该村是湖南省发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千年古村落之一。[5]截至2016年有居民453户,人口1865人,以周姓族人为主,还有王、龚、何、田等杂姓。[6]
汉武帝元鼎6年(公元前111年),在上甘棠设置谢沐县治,属苍梧郡,历经700余年,至隋文帝开皇9年(公元589年),撤谢沐县,与营浦县合并设永阳县,县治搬离上甘棠。自唐太和年间(公元827年)周氏族人在此定居立宅,截止2016年已有1000余年历史,村名、村址一直不变。[6]周如锡开始,上甘棠共出了载于族谱的101位七品以上的官员。[1]其中京官18名,进士11名,最后一名是曾在黄埔军校任教并跟随张治中将军参加过重庆谈判的爱国将领周翰宗[7]
村中名胜古迹繁多,文化底蕴厚重,有湖南发现最早的宋代石桥寿隆桥,还有300多栋保存较完好的体现明清时期建筑风格的古民居,其古建筑群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村2007年被住建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及“中国传统村落”(2012年公布)。[5]上甘棠村有“甘棠八景”,包括昂山毓[yù]秀、清涧渔翁、甘棠晓读、独石时耕、山亭隐士、龟山夕照、西岭晴云、芳寺钟声。[6]

基本简介

唐初以前,江永是荒蛮之地。唐贞观末年(641年),鄱阳林士弘自称楚帝,据江南,六州(梁、濂、白、横、钦、化)之乱旷日持久,未平。至唐玄宗开元时(720年)钦定周氏如锡、如镝弟兄挂印南征。平定了叛乱以后,周氏弟兄已近年迈,子嗣24个,其后人族谱称之为“二十四宏”。至天宝年间,以宁远县大阳洞为中心,分脉到宁远四宏,道县二宏,恭城二宏,富川一宏,长沙一宏,韶州二宏,回山东青州一宏。在永明县择地落籍的有十一宏,即叠楼、城下、龙门田、周塘、雄川、甘棠、界头、周家邦、三元宫、达滩等村。周氏后裔繁衍至2016年,全县约一万八千人。有史料可考,他们是江永县内屯住的第一批汉人。到了元明之际,一部分杂居到了瑶区,成了瑶人。[8]全村现有居民453户近2000人,留下古建筑甚多,体现了中古时期文化的精华。[8]如1200年前的石板路,500米长的谢沐河防洪墙,68座清代民居(其中近三个世纪的还有七八座),一座宽敞的祠堂“忠厚祠”。[9]中国农村一般的住房是使用百年左右,因建筑质量和社会原因,很难适应瞬息万变的生活方式,因而民居使用达到300年者,实属弥足珍贵。[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