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链球菌

链球菌科、链球菌属的细菌
肺炎链球菌(学名:Streptococcus pneumoniae),又称肺炎双球菌、肺炎球菌,[2]链球菌科、链球菌属的一种细菌,[3]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常寄居在人及动物上呼吸道中,仅少数有致病力,可引起大叶性肺炎、脑膜炎、支气管炎等疾病。[2][4]
肺炎链球菌于1881年首次由巴斯德及斯坦伯格分别在法国及美国从患者痰液中分离出。[5]1923年,英国卫生部的医学官员弗雷德里克·格里菲斯证实了肺炎链球菌存在两种不同的品系,一种是粗糙的R品系,另一种是光滑的S品系。[6]1983年4月,中国武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科研人员从血液中分离出世界第一株22A型肺炎链球菌。[7]肺炎链球菌是革兰染色阳性球菌,直径约1μm,常成双排列,菌体呈矛头状,宽端相对,尖端向外,无鞭毛,不形成芽孢;在血琼脂平板上形成圆形的菌落;通过生化反应可分解葡萄糖、麦芽糖、乳糖等,产酸不产气;有荚膜多糖抗原和菌体抗原;抵抗力较弱。[4]
肺炎链球菌的致病物质为荚膜、肺炎链球菌溶血素、神经氨酸酶等,[4]人体感染后临床表现为发病急骤,高热、寒战,伴全身肌肉酸痛、乏力等,[8]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如咳嗽、打喷嚏等,[9]辅助检查有血常规检查、痰涂片及痰培养、血生化检查、胸部X线检查。[8]治疗方法一般是药物治疗,如青霉素、青霉素G、阿莫西林等。[8]预防措施有接种疫苗、保持卫生习惯、保持环境卫生、提高自身免疫力。[9]

历史

肺炎链球菌于1881年首次由巴斯德(Louis Pasteur)及斯坦伯格(G. M. Sternberg)分别在法国及美国从患者痰液中分离出。[5]1923年,英国卫生部的医学官员弗雷德里克·格里菲斯(Frederick Griffith)证实了肺炎链球菌存在两种不同的品系,一种是粗糙的R品系,另一种是光滑的S品系。其中R品系没有毒性,而S品系有毒性。艾弗里指出,S品系之所以有毒性是因为外部有荚膜的包被,而R品系因为丧失了荚膜的包被,所以失去了毒性。S品系因为有荚膜的包被,所以不能被吞噬细胞消化,可以快速地增殖,进而导致宿主生病。[6]1983年4月,中国武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科研人员从血液中分离出世界第一株22A型肺炎链球菌。[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