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书院

海阳县归仁都三山书院
海阳县归仁都三山书院始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是当年十四处书院之一。据光绪年间卢蔚[yóu]编修的《海阳县志》载,书院系归仁都乡绅李从龙、陈方平倡建,潮州总兵方耀拨银二千一百两兴建。由归仁都民众集资置耕地七十余亩,经散佃轮租所得租金及登塘墟佣钱一并作为年度经费。

地理位置

三山书院位于归仁都三山乡(宋代置归仁都,辖今古巷镇、登塘镇全境以及今枫溪区辖下的长美、湖下、福全岗共56个村。 1930年置三山乡,后改置归仁乡。)福庆(今古巷镇福庆村)北侧龟头山的庵山脚。山麓自西往东依次为龟头山(岭)、庵山、官山,庵山因有建于宋绍兴二十七年的宝庆寺而得名。书院依山而建,座北朝南,周边果树繁茂,花香鸟语,四季如春;前有古宝庆寺,后峙西山溪,晨昏钟鼓齐鸣,空谷回声;夜晚舟[]击水,声声入耳,环境异常幽美。校舍为杉木灰瓦结构竹竿[cuò]。辟教室六间、储物室及教师宿舍各一间,门口一小型操场,傍一小荷花池。三山书院于潮城黄厝祠设立分院,亦称三山学馆,专门为归仁都学子赴考时免费提供食宿。辛亥革命以后,三山书院改称三山学院,并于院入口处筑一砖柱拱门,门额上书斗大“三山学院”四字,在校学生统一佩戴“三山学院”字样铁质长方条胸章。经费来源不变。约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以后对学生每年度加收学费一元。

生源构成

初学生来自归仁都的56个村庄,民国期间因各村的学校建设发展较快,故逐渐缩小招生范围。一直至抗战前后,学院招生范围仅限于三山乡辖内的枫洋(包括湖下)、古巷、福庆、孚中和长美(今属枫溪区)等村。设董事会,负责书院的经费筹集、使用、管理,并设校长、副校长。民国二十五年以后,校长游雨吾(潮州市区人),副校长则由三山乡长苏敦煌枫洋村人)兼任。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三山学院有教师11人;学生约300名,其中男生约270名、女生30名。学制六年。学生每年冬末春初参加潮安县的统一考核,经别部分升入金山中学、城南中学以及汕头市金中等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