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铁卡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衍生物品
地铁卡是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衍生物品。1994年上海地铁一号线试运行阶段,使用的是纸质车票,1995年上海地铁一号线正式运营后,因条件不具备,仍沿袭使用了纸质车票,使用纸质车票从成本、环保等方面远不及聚脂材料制成的地铁卡,所以有关部门从1999年3月1日起,全面启用自动售检票系统。[1][2][3]

简介

上海地铁磁卡车票由上海地铁与日本合资组建的一家凸版公司生产制造。而自动售检票系统则引进的是美国的设备与技术。
1999年以前,为了测试地铁磁卡机性能以及地铁磁卡的质量,上海地铁公司曾发行了11套地铁纪念磁卡和若干套试机卡。可以这么说:自动售检票系统的全面启用,聚脂材料制造的地铁磁卡车票全面取代纸质车票,为日后上海地铁磁卡的集藏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5年9月开始,上海地铁改用IC卡学名为“非接触式感应磁卡”。
根据不同的发行单位和发行目的,可以将目前的上海地铁磁卡分成两大板块:即普通运营卡和纪念卡,普通运营卡的情况比较复杂,从1999年开始到现在共发行了100多种,不同品种的发行数量差距很大,发行量小的仅1万枚,而发行量大的一般在三四十万枚,最大的发行量甚至达到上百万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