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疯病

由植原体引起的枣树的强传染、高致死性病害
枣疯病(英文名:Jujube witches’broom, JWB[2]),别名枣癌症、[2]丛枝病、疯枣树、公枣树、[3]扫帚病,[4]是危害枣树生长的重要病害之一,俗称枣树的“癌症”和“艾滋病”。[3][1]枣疯病在中国大部分枣区均有发生,以河北山西河南山东等省发病最重。[4]
枣疯病是由植原体引起。[4]枣树发病后多在开花后出现明显症状。首先花变成叶,花器退化,花柄延长,萼片、花瓣、雄蕊均变成小叶,雌蕊转化为小枝。芽不正常萌发,病枝纤细,节间缩短,叶片小并呈萎黄状。叶片发病,叶肉变黄,叶脉仍绿。发展后全叶黄化,叶缘向上反卷且暗淡无光。叶片硬而脆,有的叶尖边缘焦枯,病叶早落。花期后长出的叶片比健叶狭小,颜色翠绿,有明脉,易焦枯。病花一般不结果,但健枝可结果,果实大小不一,果色不均匀,果面凸凹,凸起处呈红色,凹处是绿色,果肉松软,影响食用。根部发病,主根长出一丛丛的短疯根。发展后,病根皮层部分腐烂,病害严重时可导致枣树死亡。[3]
枣疯病防治方法有:选择优良品种,培育无病苗木;药物防治;防治虫害,凹缘菱纹叶蝉、橙带拟菱纹叶蝉等昆虫是枣疯病的传播并蔓延的重要媒介。[3]

发病规律

枣疯病是由植原体引起的,以枝叶丛生、花器返祖为主要症状,并可导致枣树死亡的一种系统性侵染病害。病原侵入树体后,首先运行到根部,增殖后沿韧皮部向上运输到生长点部位即而发病,以后逐渐遍布全株。即病原是通过韧皮部的筛管运转,且在寄主体内的运行方向与树体养料运行的方向一致,春季发芽时由下而上传导,而枝叶停止生长时,由上而下传导。生长季节,病枝和根部都有病原。[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