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大礼堂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为正八边形,[4]主立面为西方古典柱式构图,底层三门南向并立;正立面采用爱奥尼克柱式与山花构图,顶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风格铜蠨大穹窿顶,顶高34米;堂内三层,面积4320平方米,可容纳2700余人。[5]底层开三门做入口,二三层立面用四根爱奥尼柱,檐口之上做山花。[6][7][4]东南大学大礼堂的八角形穹顶曾创下1931年中国建筑的奇迹。[2]
东南大学大礼堂最初由中央大学首任校长张乃燕筹款兴,由英国公和洋行设计。1930年,东南大学大礼堂破土动工,但后因经费困难而中辍。继任校长朱家骅以国民会议的名义请求中央拨款51万银元,由建筑系教授卢毓骏主持续建,1931年4月竣工。5月5日,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国民会议即在此召开。1937年7月,日本全面侵华后,东南大学大礼堂遭到破坏。1946年,中央大学重返南京复校开课,大礼堂得以重新启用。1965年,杨廷宝教授主持设计大礼堂两翼加建工程,两侧各建三层教室。1994年4月,中大校友余纪忠先生捐资107万美元修葺[qì]大礼堂。[3][4]2002年5月31日,东南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在大礼堂举行。2012年6月2日,东南大学建校110周年庆祝大会在大礼堂举行。[3]2023年11月25日,在东南大学大礼堂前的中央大道上,举办了东南大学一年一度的“梧桐文化节”。[8] 历史沿革
1928年5月,国立中央大学校长张乃燕开始集中精力从事规划建设,东南大学大礼堂是其规划中最重要的建筑。1928年6月,学校组织了大礼堂建筑委员会,聘请刘福泰、卢孝侯、吴馥初、周子竞、李毅士、吕凤子、徐悲鸿、程柏卢、愈庆棠、刘海萍、张佐时、吕置南、李立侯等为筹备委员。起初,学校与建筑师李宗侃订立契约,负责大礼堂图样设计。1929年9月,大礼堂建筑委员会开会研究后,校长张乃燕亲赴上海,延请公和洋行设计师白乐(T. W. Barrow)重新绘制图样。10月30日,白乐来校考察,提出“大礼堂不宜与科学馆成一直线,应稍稍向后,成为生物、图书、科学、工艺各馆之集中点”的规划,于12月底完成设计图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