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1980年创立的研究所
民族文学研究所自其创立之日起就以研究中国各民族的文学传统、文化传承及其在现、当代文化语境中的文学创造力为主要使命,并力图为中国各民族文学的发展规律和中国民族文学的理论研究提供学理性的总结、反思与分析,探索并建立自身的学术研究基础和学术机制。为了实现这一宗旨,我所汇集了来自不同背景的少数民族学者和汉族学者,以期达成学术视界的“自观”(emic)与“他观”(etic)的两相融合。

正文

目前全所在职人员43人,其中专业人员38人,占88.4%;行政人员5人,占11.6% 。专业人员中,具有高级专业职务者22人(研究员8人、编审2人,副研究员12人);博士学位获得者14人,在读博士学位7人;硕士学位获得者13人;包括蒙、汉、藏、苗、彝、白、壮、维吾尔柯尔克孜、满、达斡尔朝鲜等十余个民族成份,通晓一门或一门以上民族语言的专业人员约占4/5 ,已形成一支具有实力和独具特长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科研队伍。
自建所以来,民族文学研究所先后承担了“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格萨尔》的搜集、整理与研究”、“《格萨尔》艺人演唱本”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 ( 文学概况 ) 丛书’编写”、“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等国家重大课题。目前,该所在中国少数民族史诗、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史、中国少数民族经籍文学,以及部分少数民族的汉语古典文学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际学术界也有较大影响。此外,在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口头传统、民俗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该所科研人员长期坚持深入民族地区进行田野工作,通过参与观察、采录、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掌握科研所需的第一手材料。在多年的田野实践中,科研人员积累了丰富的民族志资料,搜集了不同形式、不同载体的民族文学文本,为学科的基础研究与理论探索奠定了基础。目前该所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资料库”、“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数据库”、“中国民族文学网”、“中国少数民族口头传统田野研究基地”等项目正在积极建设中。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1979) 、中国蒙古文学学会(1989)、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研究会(1996)、全国《格萨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少数民族妇女文学交流中心、中国少数民族萨满文化研究中心、口头传统研究中心均设在民文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