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英文名:The Germplasm Bank of Wild Species)是中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由中国科学院和云南省共建,依托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进行管理。其总体科学目标是建成国际上有重要影响、亚洲一流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存设施和科学体系,使中国的生物战略资源安全得到可靠保障,为中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和生命科学的研究源源不断地提供所需的种质资源材料及相关信息和人才,促进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中国切实地履行国际公约、实现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物质基础。[1] 种质库项目于1999年由吴征镒院士提议建设 ,2005年正式开工,2009年11月24日,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项目竣工验收会议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召开,会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主持。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具备野生植物种质资源保藏与研发能力,除了有效保存野生植物种子、植物离体材料、植物DNA、微生物菌株、动物种质资源外,还拥有种质资源数据库和信息共享管理系统,以及集功能基因检测、克隆和验证为一体的技术体系和科研平台。[1][2]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具有野生生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藏、前沿研究、共享服务等功能。研究方向是分子生物地理学、重要或关键类群的系统发育、保护遗传学与谱系地理学、传粉生物学与生态适应等。[3] 建设背景
人类所面临的食物安全、清洁能源、人口健康、环境优化和脱贫致富等自然与社会问题,都与生物种质资源的利用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所以说生物种质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中国是生物多样性的大国,是世界上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有效地保护野生生物种质资源,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云南与毗邻的四川、西藏、贵州、重庆、广西等周边地区,几乎囊括了中国植物最主要的三个特有中心,即滇西北中心、滇黔- 桂中心和川东-鄂西中心以及青藏高原。[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