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瓣狭窄

各种病因导致的主动脉瓣狭窄
主动脉瓣狭窄(Aortic stenosis,AS)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主动脉瓣膜狭窄所致的心脏疾病。主动脉瓣狭窄男性多见,[2]在西方,老年退行性AS[a]是最常见的瓣膜疾病,65岁以上老年人中主动脉瓣狭窄的发生率为2%~7%,[5]主动脉瓣狭窄已是老年人心脏手术第二大常见原因,[9]先天性AS发生率仅为1%~2%。[5]
瓣膜性主动脉瓣狭窄最常见的病因有先天性瓣膜异常、风湿热导致的风湿性主动脉瓣狭窄和年龄增长后正常的瓣膜逐步钙化变性等。[3]主动脉瓣狭窄病人,无症状期长,直至瓣口面积≤1.0cm2时才出现临床症状。呼吸困难、心绞痛和晕厥是典型主动脉瓣狭窄的常见三联症状,且在胸骨右缘1~2肋间可闻及收缩期粗糙而响亮的射流性杂音。[2]主动脉瓣狭窄可以通过X线胸片、CT[10]、超声心动图[2]和心导管造影[11]等检查辅助诊断。凡出现临床症状者,均应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方式有:人工瓣膜置换术、直视下主动脉瓣分离术、经皮主动脉瓣球囊成形术、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等。若不做主动脉瓣置换,3年死亡率可达75%。主动脉瓣置换后,存活率接近正常。[2]
主动脉瓣狭窄的治疗史可追溯至1912年,Tuffier首次用手指扩张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获得成功。其后Ross分别于1962年和1967年应用同种异体主动脉瓣和自体肺动脉瓣进行主动脉瓣替换术。1983年开始出现主动脉瓣球囊扩张术。[12]

病因

瓣膜性主动脉瓣狭窄最常见的基本病因为先天性、风湿性和退行性变。主动脉瓣狭窄的病因在不同年龄段中各异。[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