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炎

一种常见的炎症性乳腺外科疾病
乳腺炎(Mastitis)是乳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是产褥期的常见病,是引起产后发热的原因之一,最常见于哺乳妇女,尤其是初产妇[2]
乳腺炎分为哺乳期乳腺炎、非哺乳期乳腺炎、医疗相关性乳腺炎症、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乳腺炎症、特异性乳腺炎症和其他乳腺炎症[2]。哺乳期乳腺炎临床表现为乳房疼痛,排乳不畅,乳腺局部出现肿块,乳房皮肤可出现红、肿、热、痛[1]。非哺乳期乳腺炎临床主要表现为乳腺肿块乳头内陷乳头溢液、乳腺疼痛,可继发急性感染[4]
成年女性乳房位于胸大肌浅面,约在第2至第6肋骨水平的浅筋膜浅、深层之间。乳腺有15~20个腺叶,每一腺叶分成很多腺小叶,由小乳管和腺泡组成,以乳头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3]
1870年Goodman和Benson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急性乳腺炎的主要致病菌,1928年Alexander Fleming发现青霉素、1932年Gerhard Domagk发现磺胺使急性乳腺炎的治疗效果出现革命性改变[2]
哺乳期乳腺炎多见于产后2~6周及6个月后的婴儿萌芽期,尤其初产妇多见,75%产后开始哺乳,大约50%及25%哺乳时间达到6个月和12个月,哺乳时间达6个月的哺乳期乳腺炎发生概率为15%~20%,其中53%发生在产后4周。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针刺、超声检查[2]。非哺乳期乳腺炎中,乳腺导管扩张症/导管周围乳腺炎可以影响各年龄段的成年女性,而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通常发生在生育期女性,尤其是妊娠后5年内,缺乏诊断的金标准,主要结合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和辅助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在排除乳腺结核和特异性肉芽肿性病变的基础上作出诊断[4]。乳腺炎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局部治疗、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抗分枝杆菌治疗等药物及手术治疗[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