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贞革新,又称二王八司马事件,是发生在唐顺宗执政期间,官僚士大夫为打击宦官势力、革除政治积弊为主要目的的改革。改革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宦官专权,持续时间100多天。最后改革因为俱文珍等人发动政变,幽禁唐顺宗、拥立太子李纯,而以失败告终。[5][6] 805年(贞元二十一年)1月26日,唐德宗驾崩,顺宗李诵即位,重用王伾[pī]、王叔文等人;同时王叔文还有许多持相同政见的政治人物:包括韩泰、韩晔、刘禹锡、陈谏、凌准、程异、陆质、吕温、李景俭、房启等人,他们形成了一个政治集团。王叔文等掌管朝政后,积极推行革新,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他们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打击宦官专权。[4][1]但随着顺宗的病情加重,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发动政变:4月,宦官集团立广陵郡王李淳为太子,改名李纯;7月,宦官大臣请太子监国;8月,顺宗被迫禅位给太子李纯、宪宗即位,并打击以王叔文和王伾为首的政治集团,贬王叔文为渝州司户,王伾为开州司马,两人不久便死亡,主领变法十人均被流放,部分被杀,永贞革新宣告失败。[4] 永贞革新实施政治改革是正确的,进步的;但因支持改革的顺宗久病不愈、守旧势力强大,且联手进行反扑,在革新进退维谷的时刻,革新派内部又出现严重的裂痕,这一切致使革新很快就走上了失败的道路。虽然它是一场只有一百多天的革命,但也是大唐帝国走向衰亡的转折点。[7]
历史背景
宦官专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