坠胡

中国擦奏弦鸣乐器
中国擦奏弦鸣乐器。又称曲胡、二弦。主要流传于河南山东一带,是河南曲剧、山东琴书、吕剧的主要伴奏乐器。[1]坠胡的前身是小三弦。在为说唱、戏曲伴奏时,艺人感到弹拨乐器的效果难以与唱腔妥贴配合,遂仿效胡琴,改用马尾弓拉奏,并将琴鼓改为胡琴的琴筒,形成坠胡。坠胡琴筒状似四胡,但短而粗,用铜板或硬木制作,前口蒙蟒皮。琴杆和琴头似三弦。琴杆兼做指板。张两弦。一般定弦为a、d1,音域a~d3。除伴奏外,还用于合奏和独奏。

基本介绍

坠胡是中国民族乐队中较为特殊的一种乐器。它形成于清末,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当时在河南山东等地。流传一些地方曲艺,“莺歌柳”、“三弦绞在书”等。为它们伴奏的乐器是小“小三弦”。长期的磨合,艺人们感到拨弹乐的小三弦演奏时,不能与演员的托腔有机结合。于是有些艺人便在小三弦的一二弦之间加了一根马尾弓,变为拉弦乐。从而提高了演唱水平。这形成了最早的坠胡。而后为了提高音区,完善音色。便对它的发音箱进行了许多改造。当时有于它流传的较广,所以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剧种。变化也不尽相同。传统的分三大类。曲胡 坠琴 坠子。这三种乐器的琴头,琴杆,指板,弓子等,都保留着小三弦都形制。区别就在琴筒。
坠胡
坠胡是由小三弦改制的,又名坠琴或坠子,又叫二弦。是小调曲子、吕剧和山东琴书的主要伴奏乐器。琴筒用硬木或黄铜制作,一端蒙蛇皮。琴杆兼作指板。置两[zhěn],张两弦,用马尾弓拉奏。坠胡除用于伴奏之外,还用于合奏、独奏。一般定弦为a、d1,音域为a—d3。这种乐器既能独奏又能合奏,它的音域非常宽,声音柔和,音量也比较大,与别的乐器有所不同的是它可以惟妙惟肖的模仿人声、唱歌、讲话,甚至鸟兽的叫声等等。流行于我国中部,是河南坠子、深泽坠子、山东琴书、吕剧、曲艺的主要伴奏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