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兰(学名:Crinum asiaticum var. sinicum)为石蒜科(Amaryllidaceae)文殊兰属(Crinum)亚洲文殊兰(Crinum asiaticum)的变种,别名十八学士、白花石蒜、文珠兰、罗裙带等[1][2][3]。文殊兰是佛教寺院的“五树六花”之一,其名字来自于佛陀释迦牟尼的左胁侍文殊菩萨,因此佛教寺院里常有栽培文殊兰[6][4]。文殊兰原产于亚洲的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等热带地区,中国云南、广东、福建、广西等地有野生,在中 国各地被广泛栽培,常生于海滨地区或河旁沙地[1][4][5]。文殊兰喜温暖湿润的气候,抗风、耐热、耐病、耐盐碱,可在暖热的滨海地区生长,其对土壤要求不严,适宜生长在湿润、肥沃、疏松的土壤中[1][5][4]。 文殊兰为多年生粗壮草本植物。鳞茎长柱形[1]。文殊兰叶丛青翠,夏季开花,花朵洁白,芳香馥郁,可作盆栽,也 可露地种植,还可作切花用于瓶插[2][5]。此外,据中国中药典籍《全国中草药汇编》 记载,文殊兰的叶和鳞茎可入药,具有行血散瘀[yū]、消肿止痛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咽喉炎、跌打损伤、痈[yōng]疖[jiē]肿毒等疾病[7]。 据中国中草药典籍《常见中草药毒副反应与合理应用》记载,文殊兰全株有毒,其中以鳞茎毒性最强,其鳞茎中含石蒜碱等多种生物碱有毒成分。中毒者会出现腹部疼痛的症状,动物服食则表现出流涎、休克、死亡等症状。若不慎中毒,早期患者需及时洗胃,服用浓茶或鞣[róu]酸缓解毒性。中毒较轻时还可含漱白米醋和生姜汁,中毒较重时可直接内服[8]。 命名由来
文殊兰的英文名为Poison bulb,意为“有毒的鳞茎”。文殊兰被佛教寺院定为“五树六花”之一,即佛经中规定寺院里必须种植的5种树(菩提树、高榕、贝叶棕、槟榔、糖棕),6种花(荷花、文殊兰、黄姜花、鸡蛋花、缅桂花、地涌金莲)。文殊兰一名字来自于佛陀释迦牟尼的左胁侍文殊菩萨,他是人间智慧的化身,中国四大佛教名山的五台山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因此,文殊兰为佛教寺院里的常见栽培植物。文殊兰的花朵无瑕,有的品种每一枝花序上有18朵花左右,因此有“十八学士”的雅称[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