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 简写为IIT),又称双向贸易 (Two-Way Trade) 和贸易重叠 (Trade Overlap),是指一个国家在出口的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产品。这里的同类产品是指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 (SITC) 至少前3位数相同的产品,即至少属于同类、同章、同组的商品。[1]
产业内贸易包括三种形式:一、边境贸易、转口贸易和季节性贸易中进行的同质产品交易,即水平同质产品贸易;二、同一产业内垂直(纵向)生产阶段生产的差异性产品交易,即垂直差异性产品贸易;三、在生产消费方面是高度替代品的差异性产品交易,即水平差异性产品贸易。[2]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产生起源于对发达国家之间相似产品贸易的研究,且产业内贸易多在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进行。[3]
产业内贸易的传统理论注重研究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型,特别是水平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到了20世纪80年代深入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垂直型,即垂直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4]

简述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针对国与国、劳动生产率差别较大的和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实践中又出现了一种和传统贸易理论的结论相悖的新现象,即国际贸易大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而不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又出现了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现象。为了解释这种现象,国际经济学界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