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死

人之死
“人之死(death of men)”是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年10月15日-1984年6月25日)在《事物的秩序》(《词与物》)一书中提出的一个关键概念,是指作为某种知识形态和观念形态的人的死亡,以人为中心的学科的死亡,以康德人类学为基本配置的哲学的死亡。西方人文科学历史研究表明:18世纪以前,人学被神学掩盖,并不作为人文学科的中心。该概念的提出虽然备受争议,但也因此,“人”的概念在十八世纪末期之后得以进入知识学科。

来源

“人”的概念是在十八世纪末期之后进入知识学科的。从那时开始,“人”成为语文学政治经济学生物学的知识对象。
此前,人文学科虽然发现了人的存在,但并没有将人当做一个特殊的对象来看待,人并不是这些学科的中心,这些学科也“没有关于人本身的认识论意识”。只是到了十八世纪末期之后的现代思想中,人既是知识的客体,又是认知的主体,既是人文学科捕捉的对象,又是这些学科得以奠定的基础,成为学科和知识的中心。人文学科正是以人的秘密做基础来展开自身的学科想像。这个诞生于十八世纪的知识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的诞生”的过程。而无论是“诞生”还是“死亡”,并不是意味着作为一个具体实在的人的诞生或死亡,而是指人文学科中作为知识对象和知识客体的“人”的诞生或死亡。
这样一个学科中的人,就是一个概念的人,或者说就是人文学科所形成的人的观念。福柯将十八世纪末期以来的现代思想对于人的分析称作人类学,它由康德开创。正是在人类学中,人成为中心。它的基本问题是“人是什么?”它贯穿了整个十九世纪。但是,福柯却宣布这种人类学将要死掉了。这就是所谓的“人之死”,或者说,就是人的终结或人的消失。显然,这里的“人之死”,是作为某种知识形态和观念形态的人的死亡,是以人为中心的学科的死亡,是以康德的人类学为基本配置的哲学的死亡,最终,是十八世纪末期以来的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知识型的死亡。但是,这样一个观念意义上的“人”是如何死亡和消失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