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乳头瘤病毒

一种无包膜的DNA病毒
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属于乳头瘤病毒科乳头瘤病毒属[1],为一种双链环状 DNA 病毒。[4]主要侵犯人的皮肤、黏膜组织,引起组织增生性病变,例如扁平疣寻常疣尖锐湿疣等。[1]
人类乳头瘤病毒的唯一宿主是人类,通过接触污染物或性接触而传播,也可以通母婴传播,只感染人的皮肤和黏膜的上皮细胞,不产生病毒血症,可致人类皮肤和黏膜的异常增生及头状瘤样变。[5]
人类乳头瘤病毒是宫颈病变的主要的病原体,为一种双链环状 DNA 病毒。根据致病潜力分为三大类:高危型(HR-HPV)、中间型、低危型(LR-HPV)。[4]致癌风险因类型而异,HPV16型是致癌性最高的[6]。HR-HPV的持续性感染是造成宫颈癌及多种生殖道癌症的主要病原体。在中国,69.1%的宫颈癌病例为HPV16 和HPV18感染,14.7%为HPV31、33、52、58 和 59。HPV39、45和56占宫颈癌的4.5%,剩余的病例是比较少见的其他型别,如HPV66。[7]

病毒历史

人乳头瘤病毒是1949年由Strauss在电镜下发现的一种直径为 50-55nm、环状双链结构的DNA病毒。[8]1974年,德国病毒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Harald zur Hausen)博士发现了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并首次提出了HPV感染子宫颈癌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他从宫颈癌患者体内克隆出HPV16和HPV 18,而后来被证实世界上大约有70%的宫颈癌和50%的CINIII患者体内都携带有这两种病毒7。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研究,已经证实HPV感染是引起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必要因素。[9]在1977-1984年间楚尔·豪森所在的实验室从人生殖道疣中克隆到HPV-6、-11、-16 和-18几种型别,至20世纪 80、90年代证实HPV感染可以诱发包括宫颈癌阴道癌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10]豪森教授于2006年首款用于预防宫颈癌的HPV疫苗问世了——这是送给全球女性的一份“科学礼物”。[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