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肝

提供肝功能支持的人工器官装置
人工肝,全称人工肝支持系统(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ALSS),[2][5]是为患者提供肝功能支持的人工器官装置,通过体外循环,将血液引入该治疗系统,清除人体内的有毒物质和有害细胞因子,补充血浆、清蛋白、凝血因子等有益物质,暂时替代肝功能,达到治疗肝功能衰竭或相关疾病的目的。[1]
1956年,Sorrention证明了新鲜肝组织匀浆的解毒能力,首次提出了“人工肝”的概念。20世纪70年代,血液净化技术推动了非生物型人工肝的发展。20世纪八九十年代,非生物型人工肝持续深入研究,生物型人工肝研究高潮兴起。21世纪,以Li-NBAL为代表的非生物型人工肝技术更加成熟、完善,新的生物型和混合型人工肝装置不断推出。[4]适应证为重型肝炎和肝衰竭、慢性肝炎重度黄疸、胆汁淤积性肝病等,禁忌证为疾病晚期出现难以逆转的呼吸衰竭、严重全身循环功能衰竭者等;[1]根据其组成和性质,主要可分为非生物型人工肝、生物型人工肝和混合型人工肝。[3]
人工肝装置主要有血泵、肝素泵(阻止凝血)、流量压力监测、静脉压监测、气泡捕捉和监测等组成,此外,该装置需要加注的液体包括生理盐水透析液等。术前准备有物品准备、患者准备、医护准备等,[1]注意事项包括掌握故障原因及处理方法、预防出血、预防凝血等,[5]术后护理包括病情观察、血管通路护理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过敏反应、电解质紊乱低血压等。[1]

适应证

1.重型肝炎和肝衰竭。[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