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

研究人类本质的学科
人类学(Anthropology)是全面研究人及其文化的学科。从词源上考证,“anthropology”一词,源自古希腊文anhropos(人或与人有关的)和logys(学问或研究)。[1]
拉丁文“人类学”一词,最早起源于15世纪初期,德国学者用它泛指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物学;到19世纪40年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9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开始从事人类学的调查研究,泰勒也是第一个学术意义上的人类学家。[1]19世纪90年代,继进化学派和传播学派之后,西方人类学界出现了历史批判学派,其创始人博厄斯提出了反理性主义的人类学研究方法。[1][2]在当代,人类学研究的主流为欧美国家,并又形成了结构主义学派、新进化论学派等不同的理论流派。[2]人类学在中国始见于1903年,最初译为“民种学”。1926年,蔡元培先生将其译作“民族学”。在中国的学术语境中,长期存在“南派”“北派”两种传统,20世纪80年代至今,国家关于人类学学科属性划分仍存在不确定性。[1]
人类学发展至今,产生了语言人类学、考古学、体质人类学等学科分支。[3]基于种族、进化的理论基础,人类学者在人、社会、文化等基本概念下,探究种族的形成、社会的发展、语言的运用等人类社会现象。人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整体观、比较观和文化相对论指导下的田野工作方法。[4]

定义

人类学(Anthropology)是全面研究人及其文化的学科。从词源上考证,“anthropology”一词,源自古希腊文anhropos(人或与人有关的)和logys(学问或研究)。前者是词根,后者是词缀,二者结合,意思是“与人有关的研究”或研究人的学问。从事人类学研究的专家则称为人类学家(anthropologist)。[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