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茅

仙茅科仙茅属植物
仙茅(拉丁学名:Curculigo orchioides Gaertn.)[1]仙茅科仙茅属植物,又名地棕、独茅、山党参[2]。仙茅为多年生草本植物[3],喜温暖、阴凉、湿润,耐荫蔽和干旱[4][5],在海拔1600米以下的林中、草地或荒坡上生长旺盛[3]。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各国至日本,在中国分布于福建省贵州省江西省等地[3]
仙茅根状茎呈圆柱状,长可达10厘米。叶呈叶线形或披针形,叶顶端长渐尖,两面散生疏柔毛或无毛。花呈黄色,花茎被柔毛,苞片呈披针形,总状花序通常由4-6花组成,呈伞房状。浆果纺锤状,顶端有长喙,其种子表面具纵凸纹。其花果期为4-9月。[3]
仙茅作为一种药用植物[6],药用历史悠久,仙茅的干燥根茎可作为药材出售[7],具有行血消肿、益精血、强筋骨、补肾助阳的功效[6]。此外,仙茅还可以作为原材料进行研制加工,具有一定经济价值[8]

历史记载

仙茅的药用信息最早记载于唐末五代时本草学家李珣所撰著的《海药本草》,李询记载仙茅“生西域”,名为“阿输乾陀”,“叶似茅,故名曰仙茅”,说明仙茅最初生于西域,之后蜀中皆有种植及使用,同时还描述了仙茅的形状和生态学特征。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以“仙茅”为正名将其收入《本草纲目》草部,并释名独茅、茅爪子、婆罗门参[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