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丽莎白·布莱克本

美国加利福尼亚旧金山大学教授
伊丽莎白·海伦·布莱克本(Elizabeth Helen Blackburn,1948年11月26日出生),美澳双重国籍的生物学家,因在端粒和端粒酶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而获得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曾任索尔克生物学研究所前任主席,并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担任教授。布莱克本与伊丽莎·艾波合著了《端粒效应》一书,探讨了端粒在老化和疾病中的作用。

人物经历

伊丽莎白·布莱克本1948年出生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的霍巴特,是七个孩子中的第二个,父母都是家庭医生。她的家庭在她四岁时搬到了朗塞斯顿市,在那里的布罗德兰德教会英格兰女子文法学校接受教育,直到16岁。随着家人搬到墨尔本,她就读于墨尔本大学,分别于1970年获得理学学士学位,1972年获得理学硕士学位,专业是生物化学。1975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达尔文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导师是弗雷德里克·桑格,研究方向是使用RNA测序DNA的方法,以及研究噬菌体Phi X 174。随后前往美国耶鲁大学从事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研究,期间研究原生动物热耐四面体虫,并发现染色体末端的TTAGGG序列。现执教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研究端粒和端粒酶在多种生物体中的作用。
伊丽莎白·布莱克本

主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