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汗国(Ilkhanid/Il-Khanid dynasty,1256年-1335/1355年),一译伊儿汗国、伊尔汗国[1],因其统治者称"伊利汗"(Il-khan,意为"从属的汗")而得名;又可以被称为"旭烈兀兀鲁思"[2]。是旭烈兀[1][3]建立的政权[4],属于蒙古帝国分裂后的四大汗国之一[5],也是中国元朝的西北宗藩国[1][5],其在13世纪中叶至14世纪中叶统治西亚大部分地区[1][6]。 伊利汗国的位置大约在今日中亚南部至西亚一带,首都最先在蔑剌哈(今伊朗东阿塞拜疆省马腊格),阿八哈即位后,始定都于桃里寺(今伊朗阿塞拜疆大不里士),[1]后一度迁至苏丹尼耶(今伊朗西北部)。第七代大汗合赞时,立伊斯兰教为国教,发展经济,统一度量衡和币制,奖励学术,[7]国势最盛。1335年第九代大汗不赛因死后,统治集团内讧迭起,权臣、大将各自拥立大汗,纷争不已,汗国解体。至1355年,钦察汗国札尼别汗攻破大不里士,伊利汗国彻底灭亡。[6][1] 国名
伊利汗国(西里尔字母:Хүлэгийн улс;拉丁转写:Hülegü-yn Ulus;英语:Ilkhanate)因其统治者称“伊利汗”而得名。“伊利”(il),[9]属突厥语,本义为“臣服、服从”,这个词在唐代音译时已常作“伊利”。近代以来的部分中国学者把伊利汗国称为“伊儿汗国”。在元代,“伊儿汗国”不符合元代译音用字规律。因此取《元朝史》和《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元史分册》的译法,称为伊利汗国。这一译法也为一些通行的历史教材所接受。伊利汗国也可以直接被称为“旭烈兀兀鲁思” ,或“波斯汗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