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女娲图

晋唐时期绢本
《伏羲女娲图》是唐代一位佚名作者所画(公元618~907年)用绢本设色而成的,纵长220厘米,横长116.5厘米。1965年新疆阿斯塔那出土,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1]
1928年,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土了第一幅《伏羲女娲图》。1959年至1960年,考古人员在新疆吐鲁番县阿史塔那村北区挖掘了40座“十六国至盛唐时期”的古墓,其中很多墓室中都陪葬有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形象的绢画或麻布画。[2][3]1965年,新疆阿斯塔纳76号墓出土了一幅唐代绢画,[4]也是常为人们所熟知的一幅《伏羲女娲图》。[5]截至2025年,考古工作者已在吐鲁番多地陆续发掘出土了上百幅伏羲女娲画像。[2][5]
《伏羲女娲图》大多长2米、宽1米左右,呈“T”字形、长方形或是上宽下窄的倒梯形,与棺形相似。[1][5]不同的《伏羲女娲图》虽然细节有所差异,但总体构图内容和形式基本统一为人首蛇身,伏羲和女娲位于图画中间,上半身为人身,搂抱在一起。下身则为蛇形,互相缠绕呈螺旋状。正上方画有象征太阳的圆轮,以一周圆圈围绕,尾下画有象征月亮的图形,画面四周则画着以线条连接的星辰。[5][1]
《伏羲女娲图》中阴阳对偶,日月合璧,象征着化育万物,引导登仙,反映了先民子嗣繁衍、升天成仙的信仰,图中共有74颗圆点,其中包含“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的含义。[6][7]而它的盛行则说明了中华文明在地区的继承和延续,也证明了千百年来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对美好未来的追求一直未曾改变。[5]

基本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