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历史观

会计历史观
《会计历史观》是一篇介绍了如实反映观的理论渊源、制度解释和维度分析的文章。

基本信息

最近几年资本市场的一系列财务报告丑闻引起了美国社会对会计准则有效性的全面反思。许多人认为,除了那些舞弊者外,会计准则本身可能在促进或鼓励这些违规行为方面扮演了一个不好的角色。有的人甚至质疑在技术上遵循GAAP忪认的会计准则)是否必然会导致财务报告公允地反映报告主体的经济事实。他们认为现行的GAAP存在着三个重大的缺陷:1)有太多的界线(brightline)检验,使准则的执行者不太关注会计准则的“精神”实质(如实反映);(2)有众多的原则例外,从而导致具有类似经济实质的交易或者事项的会计处理截然不同;(3)繁杂的操作指南造成了准则应用中的复杂性,继而弱化了会计的“判断”职能,而会计职业的精髓在于真实与公允地作出判断。GAAP的缺陷以及证券市场上不断曝出的侵犯GAAP、审计及公司治理失败、投资银行家的伪造虚构交易等财务报告问题,引发了人们对公司报告系统的各个方面(包括会计准则本身及其制定过程)的关注,也引起了人们对会计准则制定本源问题-如实反映观的进一步思考。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的一系列会计丑闻同样引发了人们对会计制度(准则)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准则与制度孰优?可靠性还是相关性更重要?准则的制定应该是“原则导向”还是“规则导向”?CF(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应坚持“真实与公允”或价值中立,还是偏向经济后果?在CF及准则方面如何进行国际化协调等,这些重大会计理论问题的解决均与会计本源问题(是如实反映还是经济后果)有关。因此,对会计如实反映观的探讨颇具理论和实用价值。

如实反映观的理论渊源:技术观

如实反映观认为,会计就像绘制财务地图,地图的绘制应该准确(如实反映)(Ruland,1984)。尽管地图的设计是有意图的(如高速公路地图是为了帮助人们驾车从某地到达另一个地方),并且可以用看图驾车抵达目的地来评估其有用性,但不应该用最终结果来评判地图。根据使用者的需要,可以绘制不同的地图,如军用地图、城市交通图、旅游地图等,同样根据使用者的需要也可编制不同的财务报表,如企业对外报送的分别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供内部信息使用者使用的各种成本报表、责任报告等。地图的好坏在于其描绘地理位置、地理环境等的准确性,财务报告的好坏也应根据其反映经济交易的准确性来进行判断。这样,根据如实反映观,财务报告应象地图反映地理位置一样,如实地再现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貌。Ruland还认为,财务报告本身隐含了一个允诺,即“说实话”(totellthetroth),通过会计信息来反映客观存在(事实)。这样,将财务报告与客观事实比较,就可衡量信息的质量或准确性。这种地图绘制更多地体现了一种技术,因此制图说又称为技术观。葛家澍教授(1988)认为会计就像摄影,会计报表(照片)应如实再现经济活动的全貌。所以,从会计作为准确计量经济事实的工具这个方面来分析,技术观是如实反映观的理论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