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

中国当代诗人、散文家、学者、文艺评论家
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出生于江苏南京[2]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的创作,称此四项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3]
1947年开始,余光中先后就读于金陵大学(今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4][5]1950年6月9月,余光中考进台湾大学外文系。期间,他发表了处女作《舟子的悲歌》(诗集)。[6]1954年,余光中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7]1957年,余光中又出版了译作《梵高传》和《老人与海》,并于次年赴美进修。[8]学成归国后,余光中任教于台湾师范大学台湾政治大学[9]1963年,散文集《左手的缪斯》出版。1974年,余光中的诗集《白玉苦瓜》和散文集《听听那冷雨》出版。[10]同年赴香港,从此开始十年的沙田山居。[11]任教期间,余光中写下《牛蛙记》《吐露港上》等散文(后收录于纯散文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12]翻译了王尔德三幕喜剧《不可儿戏》。[13]1985年,余光中回到台湾省出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从此定居高雄市[14]1992年开始,他的译作《温夫人的扇子》《理想丈夫》、评论集《从徐霞客到梵高》相继出版。[15][10]
2017年12月14日,余光中在台湾省高雄市辞世,享年90岁。[16]其遗体火化后,被安葬在台湾高雄市内门区龙岩生命园区。[17]他曾获台北新闻局金鼎奖歌词奖、吴三连文学奖散文奖、百年新诗贡献奖——创作成就奖等诸多奖项。[18][19]

人物生平

早年颠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