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大歌

中国侗族地区的民间合唱形式
侗族大歌是侗族多声部民间歌曲的统称,侗语称“嘎老”,“嘎”即歌,“老”有篇幅长大、人多声多和古老之意,总意为古老宏大的歌曲,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形式,也是较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6][7][8][9]
侗族大歌起源可追潮至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的文字记录是在宋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它以模仿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为创作特色,具有较多的曲目,内容涵盖也较为广泛[10],有鼓楼大歌、声音大歌、叙事大歌、礼俗大歌、儿童大歌、戏曲大歌6大类型[11]。其旋律优美,曲调多样,内容丰富,歌与词水乳交融,既有独唱,也有合唱,演唱时通常有几位领唱者,其他人分高低音共6个声部合唱,以“众低独高”;复调式多声部合唱为主,其多声思维、多声形态、合唱技艺、文化内涵等方面在中外民间音乐中较为罕见。它有着特定的表演场合,在重大节日、贵宾到访时,人们全部聚集到村寨的鼓楼进行演唱,主要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地区的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侗族聚居区和三江侗族自治县[6][7][8][9][12][13][14]
2006年5月20日,广西柳州市三江县、贵州黎平县侗族大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0][15][16];2008年6月7日,贵州省榕江县从江县侗族大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1][17];2009年,侗族大歌被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8]

历史

相传侗族大歌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西汉学者刘向在《说苑》中记录了一首《越人歌》,就是对中国古代使用侗族语言记录的古老民歌,其声韵和格调为侗族大歌的产生奠定了基础[19]。由于侗族本身没有自己的文字,较多优秀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社交礼仪等都是靠歌声传承下来。而关于侗族大歌最早的文字记录是在宋代,侗族大歌在宋代已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宋代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载:“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描述了仡伶(侗人自称)集体做客唱歌的情景;至明代已在侗族部分地区盛行,邝露在《赤雅》中记载:“侗人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描述了侗族人演唱大歌的情景,主要的流传区域为广西柳州市三江县、贵州黎平县榕江县从江县等侗族聚居地区。[6][20][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