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冬菊(1924年12月30日-2007年7月2日),[2]又名傅冬,出生于山西省太原市,抗日名将傅作义长女,在平津战役期间说服父亲接受改编,为北平(今北京)和平解放的重要贡献者。[3][1]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九、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8][9][10]
1939年傅冬菊到重庆,进入南开中学读高中,经常见到周恩来。[2]1941年,傅冬菊在重庆南开中学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进步青年组织号角社。[7][11]1942年,考入了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攻读英语专业。就学期间,被党的地下组织吸收为“据点”成员。[4]1945年12月,加入中共外围组织“民主青年联盟”,王汉斌是介绍人和领导人。[2]1946年夏天,傅冬菊从西南联大毕业,到天津大公报社工作。1947年11月15日,傅冬菊加入中国共产党,[12]1948年,辽沈战役紧张进行时,晋察冀中央局城工部部长刘仁派人秘密去天津,向傅冬菊传达党的指示,要求她做傅作义的工作。傅冬菊立即来到北平,和傅作义谈话,明确告诉父亲,她是共产党派来的代表。另外及时将傅作义思想矛盾的焦点、华北“剿总”的军事部署、与蒋介石的联系和争议等信息汇报给党组织,为党中央作出正确判断,适时制定正确政策,提供重要依据。[13] 北平和平解放后,傅冬菊又回到天津《进步日报》。1949年8月,傅冬菊参加了第二野战军西南服务团,参与《云南日报》的创办。[7]1951年3月,傅冬菊被调入人民日报社,先后在记者部、文艺部工作。[14]在“文革”中,傅冬菊被定为“阶级异己分子”,后党籍问题得以澄清。[15]1982年,傅冬菊被借调到新华社香港分社,任部副主任,从事统战工作。1995年,傅冬菊在人民日报社岗位上离休。[14]
傅冬菊晚年家境贫寒但仍心系慈善事业。进入暮年,因病情特殊,急需精细治疗,但院方坚持只有副部级以上人员才可进干部病房,几经交涉未成。[7]2007年7月2日,傅冬菊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3][16]
聂荣臻元帅在回忆录中评价,傅冬菊在保护北平这座千年古都和无数灿烂文明以及两百万人民生命财产、促进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中,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