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

先天性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类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是胚胎期心脏及大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的先天性畸形,是儿童最常见的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有多种分类方法。可根据左、右两侧及大血管之间有无分流进行分类,分为左向右分流型(潜伏青紫型)、右向左分流型(青紫型)、无分流型(无青紫型)。[2]
先天性心脏病发病与遗传、母体和环境因素有关[2]。该病主要症状有:经常感冒、反复呼吸道感染,易患肺炎;生长发育差、消瘦、多汗;吃奶时吸吮无力、喂奶困难或婴儿拒食、呛咳,平时呼吸急促;儿童诉说易疲乏、体力差;口唇、指甲青紫或者哭闹或活动后青紫,杵状指(趾);喜欢蹲踞、晕厥、咯血;听诊发现心脏有杂音。该病一般通过症状、体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等即可做出诊断,并能估计其血流动力学改变、病变程度及范围,以制定治疗方案[3]
先天性心脏病的微创介入治疗,如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瓣膜狭窄和血管狭窄球囊扩张术、支架植入术等,已广泛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心脏外科手术方面,体外循环、深低温麻醉下心脏直视手术的发展以及带瓣管道的使用使手术成功率不断提高,先天性心脏病的预后已大为改观。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在活产新生儿中为6‰~10‰,如未经治疗,约1/3的患儿在生后1年内可因严重缺氧、心力衰竭肺炎等严重并发症而死亡。[2]

分型

先天性心脏病有多种分类方法。可根据左、右两侧及大血管之间有无分流进行分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