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拢

光拢
光拢又称光弄。“光弄”为大鼓,“嘎”是舞蹈之意,即大鼓舞。傣族[chuí]击膜鸣乐器。傣语“光”为鼓。“拢”或“弄”均为大,意为大鼓。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孟连耿马等地。怒江下游保山傣族地区称之为“光弄”,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称之为“光边”,另有“两面鼓”、“双筒皮鼓”之称。傣族的大鼓象征着威严和神圣,是傣族传统打击乐,从傣族先民发现会发声的空心树干的远古时代开始,到大鼓被作为神圣的象征放在佛寺里。大鼓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大鼓一般在傣历月初一和十五敲击,其次在赕佛和举行重大活动也敲击大鼓。

历史渊源

光拢早在5O0多年前,傣族民间就有这种大鼓了。几百年来,光拢在傣乡盛传不衰。如今,它是傣族传统民间舞蹈“嘎光弄”离不开的伴奏乐器。“光弄”为大鼓,“嘎”是舞蹈之意,即大鼓舞。历史较久远,明代李思聪在《百夷传》中记述傣族风俗时曾写道:“其乡间饮宴,则击大鼓、吹芦笙,舞(盾)牌为乐。”据此史籍记载,光拢已有五百余年历史。长期以来,一直流传于信奉小乘佛教的傣族地区,被供置于佛寺中。鼓框用整段红毛树掏空制成,呈圆筒状,两端鼓面蒙以未经处理的带毛生牛皮。规格尺寸不一,置于景洪县曼厅佛寺前廊一侧木架上的光拢,鼓面直径81厘米、鼓框高128厘米,鼓皮周边用三十根方形木钉固定,木钉上粗下细、呈方形,露出鼓框外部的木钉长5厘米。外形与基诺族的塞吐有些相像。
光拢

制作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