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太岁

中国古代计时历法
六十太岁是中国人民最早、最大的发明创造,用途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
十天干与十二地支按顺序两两相配,从甲子到癸亥,共六十个组合,故称六十甲子。又每两组配一纳音五行,到底是什么意思,至今对我国学术界是一个谜。按道教经典记载:太岁星君为六十花甲子,六十年轮临人间当值,由斗姥天尊统帅,审查人间善恶,司本命祸福,因此又称为六十太岁。每个人都由自己的太岁星君护守本命。[1]

基本简介

天体中的五个星球放射,对地球不断地发出干扰,这个干扰的性质,就定名为天干。虽然五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个代表,但五行不够说明天干的阴阳全部意义。所以,每个由两位来代表,这十个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它们代表的意义是:甲、丙、戊、庚、壬分别代表五行木、火、土、金、水的原素,乙、丁、己、辛、癸分别代表五行木、火、土、金、水的原质。
天干有十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干支的起源很早,殷王以干为名,殷人以干支纪日。以干支纪年,则始于王莽之后。以十干配十二支,甲与子,乙与丑依次组合,六十为一周期,称为六十甲子。在古代,干支不仅是纪时符号,也是天地万物终始之象。干支的先后不是简单的先后次序,而是通过象征事物的发生、成长繁盛、衰老、死亡、再生而体现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因而干支也广泛应用于中医、堪舆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