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不拉

哈萨克族传统弹拨乐器
冬不拉(阿拉伯字母哈萨克文:دومبىرا,西里尔字母哈萨克文:Домбыра),也被音译为“东不拉”或“东布拉”,意指弹弦乐器或指一种挖空了的木箱上张有弦的器物,是哈萨克族使用最多的一种传统弹弦乐器。[1][2][3][4]
冬不拉主要由琴杆、音箱、弦构成,音箱形制多样,一般张两根弦,按四度或五度定弦,音域逾两个八度。它音域较宽,音色甜美,音量宏大,工艺精细,弹奏出的声音铿锵有力、节奏变化较快、旋律悦耳动听,富有感染力。有独奏、重奏、齐奏、合奏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内容也丰富多样,是民间舞蹈音乐和民族乐队的主要演奏乐器。主要流行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以及中国新疆哈萨克族聚居地,除此之外在中国的鄂伦春族中也有使用。其中新疆塔城托里县被誉为“冬不拉之乡”,阿迪力汗·阿不都拉被认定为国家级冬不拉传承人[5]哈萨克族冬不拉艺术于2008年被录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3][4][6][7]

构造与制作

冬不拉由琴杆、音箱、弦、弦轴、琴头、山口、音品、扣子、出音孔、马子、琴身、面板、缚弦、腰带、弹弦处等多个部件构成。它的琴杆细长,音箱形制多样,通常张两根弦,也有少数冬不拉张3或4根弦,按四度或五度定弦,音域逾两个八度,有7~17个音品。冬不拉经过长期发展,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形制构造又各不相同,种类繁多,有十几种类型,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根据使用类型分为传统冬不拉和现代改良冬不拉两大类,具体如居住在新疆中南部与东部地区的哈萨克族多使用较为传统的铲形短颈冬不拉,仅有7~9个音品;而居住在新疆西部地区的哈萨克族则多使用不断完善改良后的半梨形长颈冬不拉,有14~17个音品。或根据音箱形制差异可将冬不拉分为梨形、瓢形和扁平铲形3大类。现在人们通过音高将其划分为最高音冬不拉、高音冬不拉、中音冬不拉、次中音冬不拉、低音冬不拉共5大类。[1][8][9]
传统冬不拉全长80~90厘米,音箱呈梨形,可制作成圆底、平底、尖底等多种样式,面板上开有若干个出音孔。弦轴有向琴背的,有向琴面的,有向琴左侧的,系弦位置也相应的各有不同。琴杆上缠2根羊肠弦,木质琴码,有8~11个音品。[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