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梦龙

明朝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别号墨憨斋主人、龙子犹、绿天馆主人、茂苑野史、詹詹外史、顾曲散人、香月居主人等,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与兄冯梦桂、弟冯梦熊并称“吴下三冯”。[1][2]
冯梦龙童年和青年时代诵读经史以应科举,屡试不第,利用逡巡民间茶坊酒楼,频繁接触到三教九流的普罗大众,这给了冯梦龙搜集了大量民歌民谣、谜语、民间故事的契机。二十几岁便创作了传奇《双雄记》与大量散曲诗文,并且牌经、酒令无所不通。[1][2]冯梦龙将一生中的黄金时期献给了通俗文学事业。在五十七岁之前,他编[zuǎn]了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3]增补、改订了章回小说《平妖传》《忠义水浒全传》,改作《新列国志》,整理散曲集《太霞新奏》,搜集、整理了民歌集《挂枝儿》《山歌》,编著《情史》《智囊》《古今谭概》,创作了传奇《双雄记》,冯梦龙勤于治经,在几十年的治经生涯中,写成《麟经指月》《春秋衡库》《春秋定旨参新编》《四书指月》等经学著作,成为远近闻名的经学家。[1][4]
崇祯三年(1630年),冯梦龙被补为贡生,次年破例授丹徒训导,崇祯七年(1634年),冯梦龙升至福建寿宁知县,在任期间,冯梦龙筑城墙,修城门,建谯楼,设司更。《福宁府志》《寿宁县志》均将他列入《循吏传》。冯梦龙离任之后,主要从事戏曲的改订与评点工作。隆武二年春,冯梦龙离开了人世,终年七十二岁。[1]
冯梦龙在思想上受到王守仁李贽哲学理论的影响,反对礼教约束,重视文学的教化意义,首次提出通俗演义起源于说话艺术,为现代学者作白话小说的探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冯梦龙继承了宋元话本从现实生活中开拓创作题材、细致描摹人情世态的特色,在内容的“真”和文字的“俗”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形成了艺术上的突破,是明代一位致力较勤、成就较大的通俗文学家。[5][6]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