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雪峰

中国诗人、作家、翻译家、文艺理论家等
冯雪峰(1903年6月2日—1976年1月31日),原名冯福春,笔名画室、何丹仁、洛扬、成文英、o.V.、吕克玉等,浙江义乌人,文艺理论家、作家、诗人、翻译家,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等。主要作品有诗集《湖畔》《雪峰的诗》, 杂文集《乡风与市风》《有进无退》, 寓言集《雪峰寓言》, 论文集《鲁迅论及其他》《论民主革命的文艺运动》, 文集《雪峰文集》等。[2][4][5][6]
1903年6月2日,冯雪峰在浙江省义乌县南乡神坛村出生。1918年毕业于义乌县立小学,1919年以第二名的成绩考上浙江第七师范。1921年,冯雪峰带领同学开展反对学校当局专制的罢课活动,被学校开除学籍,遂只身前往杭州考上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并改名“冯雪峰”。[7][8]同年,冯雪峰与汪静之潘漠华等同学成立晨光社,1922年4月,冯雪峰等人出版《湖畔》诗集,并受到当时广大知识分子的欢迎和认可。1923年冬,冯雪峰因家庭经济困难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辍学。[7][9][10]
1927年,冯雪峰来到北京,并在北京中国大学入党,开始大量翻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苏俄文学。[7][11][12][13]1930年参加筹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6月,调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部长,同时兼管“文委”。[14]1934年,冯雪峰参加了长征[15]1938年,冯雪峰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同心会”,并以长征为主题创作了长篇小说《关于“艺术大众化”》。1939年,冯雪峰恢复了组织关系,任中共中央东南局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16]1941年,冯雪峰被国民党抓捕并送入上饶集中营,1942年因病被保释出狱。1943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他前半生生活较为稳定的时期,这期间他创作了大量杂文、论文及寓言。[17]
1949年,冯雪峰出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1950年,他回到上海后被任命为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等职。[18][19][20]1951年3月,冯雪峰奉命到北京出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任社长兼总编辑。1957年,冯雪峰被文化部定为“右派骨干分子”。1958年被开除党籍,并撤销大部分职务。1961年,他被摘除了“右派分子”的帽子。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他被隔离在人民文学出版社院内,经常被批斗,被要求交代问题,应对各种“外调”。1972年,冯雪峰回到北京原单位人民文学出版社,被安排在鲁迅著作编辑室工作。1976年1月31日,冯雪峰因肺癌离世,享年73岁。[17][18][21][16][22]1979年获得平反并恢复名誉。[3]
冯雪峰留有近三百万字的作品,包括诗篇、寓言、翻译、杂文、剧本等。[1]作为文艺理论家,他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介绍与传播以及对鲁迅的研究。[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