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鼎昌

理论物理学家、辐射应用专家
冼鼎昌,男,汉族,1935年8月15日出生,广东省广州市人,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62年在丹麦尼玻尔研究所任博士后,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他的一生致力于同步辐射研究,1989年“BEPC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002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物理学奖。2014年4月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

人物生平

冼鼎昌,1935年8月15日生于广州市的一个医生世家,祖父是中医,父母亲都是西医。冼鼎昌兄弟姐妹6人,他排行第四。日本侵华后,他随父母亲辗转逃难到湛江,一直到抗战胜利后才回到广州。他的父亲冼家齐是广东最早的医科大学——广东公医的毕业生,毕业后当了几年附属医院的医生,当年廖仲恺遇刺被送入该院,他是值班医生,亲手抢救,怎奈送来时廖仲恺伤势过重,当即死去。冼鼎昌从记事起,印象里的父亲总是在工作,不是在诊所里就是在外出诊。父亲对病人十分认真负责,人缘极好,不过留给子女的时间太少了。
冼鼎昌
1946年,冼鼎昌考入广州的培正中学,这是一所相当有特色的教会学校,是中国的教友在晚清时创办的,校舍、设备和师资都相当好。国文老师中,既有前清的秀才,也有胡适的弟子;两位物理老师是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的毕业生;英语老师是《大公报》驻伦敦的记者,萧乾的后任。老师好是一个方面,难得的是老师的讲课不是采取满堂灌的方法。有一次物理小考,有一道选做题初看起来似乎超出于课堂讲授的范围,但是冼鼎昌和另一位同学用不同的方法做出来了,老师把他们的解法在课堂上加以评述和比较,并强调应当把学过的知识加以引申应用,这种启发他一直铭记在心。在学校里,他从来不是一个死读书的学生,他是住校生,考试前在住校生中点蜡烛开夜车之风很盛,而且夜读时间越长越为同学们称道,但他从来不以为然,认为学习主要之点在于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而不是单纯增加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