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凤翥(zhu 四声),1934年出生于河北省,是中国著名的契丹文字专家。他在契丹文字的释字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被誉为“契丹文字的首席学术权威”。他的主要著作包括《契丹小字研究》等。此外,他还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系任教。他还是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的客座研究员。[1]
人物经历
刘凤翥,字潜龙,河北省盐山县王朴村人。父亲邦安字怀静,是当地知名的喉科医生。母亲崔氏来自兴隆淀村。他是家中三个孩子中的第二个。1934年11月7日出生。1948年完成初级小学学业,随后在山东乐陵完成了高小学业。1954年至1957年间,他在山东乐陵中学和北京市第七中学接受教育。1962年,他进入北京大学历史系深造,并于1966年获得学位。之后,他成为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的研究员,并在那里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他曾担任多个职务,包括助理 研究员、副研究员和研究员。1983年起,他成为民族历史研究室东北组的负责人,直到退休。除了在科研机构的工作,他还曾在北京市历史学会任职,并在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担任客座研究员。1992年,他获得了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学术研究
刘凤翥长期致力于契丹民族史的研究,尤其是契丹文字的解读。他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被外国学者视为契丹文字领域的权威。1991年,他受邀在日本京都参加首次中日联合契丹文字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发表了重要论文。1998年,他又前往芬兰参加世界阿尔泰学会第41届年会并发表了演讲。退休后,他继续参与学术活动,参与了中国医学科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合作项目,该项目使用DNA技术研究契丹民族的历史。这一项目是将自然科学应用于人文科学的先驱性尝试,并获得了国家科学基金的支持。他的研究成果在2001年受到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他还经常出差拓制辽代的契丹文字和汉字墓志,并正在进行《契丹文字新研究》和《辽史今注》列传部分的研究和写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