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

利息额与借贷资金额的比率
利率(Interest Rate),也称为利息率或到期回报率(Rate of Return),是指在特定时期内贷款所产生的利息与所借资本之间的比率。[3]利率也可以理解为货币使用权的价格,受到中央银行根据宏观经济和金融形势的调整影响。[5]
中国的利率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新石器时代—公元前221年)[6]的《管子》,被称为息,分为官定利率和民间利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政府采取了管制利率的政策,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进行统一管理。[7]2012年3月,中国政府明确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根据形势变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此外中国央行相继于2012年6月8日和7月6日两次降息,同时决定自6月8日起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这一系列举措,被认为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节点。[8]1870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允许发行具有不同期限的国债,成为现代利率的基准。[9]利率的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目的,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10]主要种类包括名义利率、实际利率;固定利率、浮动利率[3][11];存款利率、贷款利率[12][13];长期利率、短期利率等。[14]利率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国际利率水平以及利率管制等。[3][15]经济因素又包含了经济周期、通货膨胀以及税收等。[3] 而影响利率调整的因素通常包括物价总水平、利息负担、相关利益以及供求状况等。[3]
利率在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中分别有不同的作用。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包括积累资金、调整信用、调节国民经济结构、抑制通货膨胀、平衡国际收支以及调节货币流通等;[16]在微观经济中的作用包括激励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充当折现未来收益的依据、作为租金计算的基础以及引导人们选择金融资产等。[16]截止2023年8月美国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在5.25%—5.50%之间,中国1年期存款利率为1.50%。[17]

发展历史

中国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