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匈奴-快懂百科
匈奴,也称胡、凶奴等,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公元前三世纪前后至魏晋时期活跃于中国北方边境。[1][2] 匈奴经济上以畜牧业为主,少数城镇略有农业,日常逐水草迁徙,住穹庐,食畜肉,衣皮革。手工业有冶铁、铸铜和陶器制造。每年正月、五月和秋季举行三次集会祭祀,匈奴政治上实行两翼制度,由单于庭直辖中部,左贤王等左方王将管辖东部,右贤王等右方王将管辖西部。中国民族史专家林干评价:“ 匈奴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中第一个以显赫声名载入史册的部族,它在中国历史上起到如此重大的作用,甚至给予世界历史以一定的影响。”[1][2][9][6][7][10] 名号来源
“匈奴”二字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逸周书》中的“商朝正北空同……戎翟、匈奴、楼烦……良弓为献”,之后又出现于《山海经》《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史籍,据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员任崇岳总结,现代我国学者对“匈奴”名称来源有“‘凶恶奴隶’说”“匈奴之名源于摔跤说”“‘凶’与射箭有关说”“匈奴之‘匈’为‘猃[xiǎn]狁[yǔn]’的拼音”“‘匈’与蒙古语‘人’有关说”等,任崇岳认为“匈”为“猃狁”拼音,而“奴”是后来汉人加上去的带有歧视意味的字;新疆社科院研究员卡哈尔曼·穆汗从汉语古音的角度论证出匈奴的正名与“戎”和“胡”的古音接近,认为“匈奴”名号与匈奴崇拜日月的习俗有关;日本史学家白鸟库吉认为匈奴就是现今的“达斡尔人”,属于蒙古语族,其中谓“人”为Kung、Kun、Ku等,是对“匈奴(Hiungnu、Hun)”一词的转讹,且认为“胡”是对“匈奴”首字“匈(Hiun、Hu)”的译音。不过据《说文解字》描述,“匈”指的是外膺[yīng]内胸,啌气所冲,能发出讙[huān]议之声;“呶”可以理解为“呼喊”“喊叫”,其根源来自于我国古代北方戎狄萨满祭祀习俗中的“叫天”表现形式,萨满用“呼麦”和“巫啸”的方式模仿大自然中的动物和各种声音,并运用到祭祀过程中以通神灵,这种行为被记录下来之后就为演变“匈奴”。因此李焕青教授认为“匈奴”可以理解为“胸(胷[xiōng])呶”,用以称呼那些“外膺内胸,啌气所冲,能发出呶讙之声”的人们,或众人呶讙的场景。[11][12][13][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