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人民大会堂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的中西合壁式建筑物
南京人民大会堂(Nanjing Great Hall of the People)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长江路264号(原国府路),原名国民大会堂、国立戏剧音乐院,建成于1936年5月5日,坐北朝南,整体为中西合壁式建筑风格,建成时是中国最大的会堂之一,是原国民政府进行大选及召开国民大会的重要场所。[1][2][3]
南京人民大会堂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建筑全部为钢筋水泥结构,连屋面平顶及地下室共5层,配有冷暖气、消防、通风、水电、卫生等设备,正面呈凸型,内厅走廊宽畅,厅顶呈拱型,墙体为斩假石,门楼上方镶嵌有“人民大会堂”5个斗大的金字。南京国民大会堂舞台面积约740平方米,会堂内另设有会议室、贵宾休息室3间,观众厅总座位数量2478张,配备长条桌座位928张。[1][2][4]1924年,孙中山在他的《建国大纲》中提出,设立国民大会来改造代议制的政治架构。1935年9月,国民党要员孔祥熙等5人提议,在南京建国民大会堂,该提案获得国民政府的批准。1948年3月29日,国民党“行宪国大”在南京国民大会堂召开。1949年5月1日,南京“国民大会堂”改为“人民大会堂”。[1][2]
国民大会堂旧址于2006年5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南京人民大会堂作为江苏省、南京市政治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常年都承担着省、市“两会”、党代会和党政军联欢会等重要会议活动服务保障任务。南京人民大会堂,不单是一座新民族主义风格的优秀历史建筑,更保持着一流演出场馆水平,并在今天的政治、文化等重要活动领域,继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

历史沿革

1924年,孙中山在他的《建国大纲》中提出,设立国民大会来改造代议制的政治架构。他并且设计了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步骤来完成自己的构想。但宪政长期未得实现,国民党内外“结束训政,实行宪政”和及早召开国民大会的呼声日高。尤其是孙中山之子孙科就任国民党政府立法院院长之职后,更是极力推动制宪,倡议召开国民大会。于是在南京修建一座国民大会堂,以备国民大会之需被提上议事日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