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剪纸

南京的民间艺术之一
南京剪纸,是流行于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民间艺术,据甘熙白下琐言》记载,南京剪纸在明代初年已经流行。南京剪纸创作时,多用剪刀剪成(门笺一般是刀刻),吸收了北方的粗放,与南京的细腻融为一体。[1]
南京剪纸的传统品种,主要有喜花、斗香花、鞋花、门笺等,其中喜花是南京剪纸中最具地方特色、艺术成就最为突出的品种。南京剪纸在艺术上与其他地区的剪纸有着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为“花中有花、题中有题”的构图形式和“拙中见灵、粗中有细”的表现手法。[2]南京剪纸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中国近现代剪纸史上两位杰出的艺术家,一位是张吉根,人称“神剪张”,身怀绝技又善于创新;另一位是胡家芝,年已过百,仍能操剪创作。[3]
南京剪纸艺人具有独特高超的剪作技巧,在剪作时不画底稿,一气呵成。南京剪纸艺人先后近百次到亚、欧、美、澳等洲的众多国家和港台地区作剪纸艺术表演,为发展南京与世界各国、地区的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2]
2008年,南京剪纸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Ⅶ-16;[3]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南京市工艺美术总公司为项目保护单位。[2]

历史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