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英语:South to north water transfer[1]),即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的战略性工程,分东、中、西三条线路,东线工程起点位于江苏扬州江都水利枢纽,[3]供水区域为天津、济南、烟台、威海等地;[2]中线工程起点位于汉江中上游丹江口水库,供水区域为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个省(市);[3]南水北 调中线工程、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一期)已经完工并向北方地区调水。[6]西线工程尚处于规划阶段,没有开工建设。 1952年,中国国家主席毛泽东视察黄河时提出南水北调工程构想方案。[3]1979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黄秉维和时任联合国大学副校长曼沙德商谈了跨流域调水研究的国际协作问题。1980年10月初~11月初,由联合国大学组织的9位外国专家与左大康、刘昌明等对河北、河南、湖北、江苏等地进行科学考察,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即将启动南水北调工程。2002年,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正式开工。次年,中线工程正式开工。[1]2012年9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全面完成。[3]2014年全面建成通水以来,截至2022年5月,南水已成为京津等40多座大中城市280多个县市区超过1.4亿人的主力水源。其中,为沿线50多条河流实施生态补水85亿立方米,为受水区压减地下水超采量50多亿立方米。[7]截至2020年6月3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安全输水2000天,累计向北输水300亿立方米,使沿线6000万人口受益。[3]2023年度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调水74.1亿立方米,完成年度计划112%;东线一期工程向山东调水和东线北延工程向黄河以北调水分别为8.5亿和2.77亿立方米,各完成年度计划的100%和102%。[8]2024年3月18日,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工程累计调水量突破700亿立方米。[9] 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区涉及人口4.38亿人,调水规模448亿立方米。规划东、中、西线干线总长度达4350公里。东、中线一期工程干线总长2899公里,沿线六省市一级配套支渠约2700公里。[3]
历史沿革
项目建议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