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图书馆的最大特点就是自由,包括进入图书馆的自由、阅览各类图书的自由,以及在图书馆内辩论的自由。印度社会尊重知识、尊重经验、尊重书籍,任何研究者都受到了社会最大的尊敬和照顾。所以,知识是进入图书馆最好的通行证。虽然,很多印度图书馆的硬件仍然非常落后,但却在意识上达到了甘地设立的目标——“向所有的人敞开大门”! 正文
印度早在公元前 4世纪就有了佛经手稿,在一些佛教中心出现了手稿收藏室。后来,皇室和贵族也纷纷建立各自的手稿“图书馆”,一直延续到19世纪。现存最古老的图书馆为16世纪建在坦佐耳的图书馆。该馆收藏 8种方言手稿1.8万余份,其中8000份是写在棕叶上的。18世纪,由于欧洲人在印度定居才开始建立图书馆。19世纪30年代,J.H.斯托克勒向印度政府提出在加尔各答建立公共图书馆的设想。在他的建议下,由公众捐助建立的加尔各答公共图书馆(印度国家图书馆的前身)于1836年3月21日正式向公众开放。1954年5月通过的《图书呈缴法(公共图书馆)》规定凡印度出版社出版的书刊,在出版后一个月内,直接送交国家图书馆、德里公共图书馆、孟买公共图书馆和马德拉斯公共图书馆,以保证上述图书馆收藏的完整性。 图书馆学家S.R.阮冈纳赞 对印度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曾担任马德拉斯大学图书馆馆长、德里大学图书馆学教授、印度图书馆协会主席等职,多次出席国际图书馆界会议,所著《图书馆学五定律》和《冒号分类法》等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65年印度总统称赞他是“印度图书馆学之父”。 印度图书馆事业由政府人力资源部领导。据1985年不完全统计,全印度共有各种类型图书馆6万所。